顯示具有 輪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輪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拍攝微電影並將此計畫整體方案投稿參加「第十屆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創意狂想巢向未來」,榮獲佳作。

第十屆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佳作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106年10月20日假黑森林區舉辦健康樂活步道啟用典禮,藉由健身操與步道體驗活動,廣獲多家平面與網路媒體採訪報導,包括大台中新聞公視TVBS大愛即時新聞蘋果日報中央社中時電子報中華日報聯合新聞網工商時報Hinet新聞等。

各新聞媒體報導中興大學健康步道啟用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大愛新聞報導中興大學智慧校園計畫成果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主辦單位: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協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智慧化居住空間產業聯盟
舉辦時間:106 年9 月22 日(五) 下午14:00-16:30 (活動記錄相簿一相簿二預演相簿)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近年來持續推動智慧綠建築政策與產業發展,因應此一政策推展,許多創新技術也陸續被開發及應用在建築物中,以落實智慧綠建築各項功能應用及服務。此外,本所並自105 年起推動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示範計畫,進行各項智慧生活技術、服務、與經營模式的實證測試,期望可以淬鍊出成熟的智慧服務與永續經營模式,以提供客製化之整合性、永續性服務,創造幸福有感生活。
本次「智慧綠建築及永續智慧社區觀摩交流參訪活動」,除了介紹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計畫大專院校場域類案例的相關應用技術、使用經驗及效益分享外,並安排實地參訪國立中興大學精彩案例,讓與會者實際體驗及進一步了解導入的各項系統、設備、控制介面等建置內容。本次活動希望透過案例現場交流觀摩參訪,實地體驗各項智慧綠建築創新技術與服務,使目前正在參與或規劃中的建築物及實證場域單位相互觀摩學習,縮短學習曲線。





主題一 安興御守APP 求援&陪伴
在智慧安全管理導入天晴數位的創新技術,開發出安興御守APP取代緊急報案亭、校安警戒APP將校園巡邏流程電子化,達到校園內無所不在的安全網。




 
主題二 智慧能源管理 電錶&路燈
在智慧照明管理、智慧用電管理導入中華電信的iEN系統,全校的建築物與路燈用電全部納入管理,使得本校能有效進行用電監控與節能措施。

 

 
主題三 智慧安全預警 AI雲端監視
在校園安全監控導入盾心科技的AI雲端監控系統,採用強大的電腦視覺與機器學習技術,達成智慧化的校安監控。

 



主題四 教室智能節電 空間管理系統
在空間節能管理導入微程式資訊的空間管理系統解決方案,圖書館自習區及計資中心電腦教室都能依據人流狀態進行用電控管,大幅提升節能效果。
   



主題五 校安警戒APP 校園電子巡邏
校安警戒APP,將巡邏流程電子化,並具備相對應的後端管理系統。
   
 


 
主題六 興大校園APP 行動導覽
在智慧軟體服務導入品科技的創新技術,開發出興大校園APP各種智慧導覽功能,並結合太和光的優質iBeacon微定位科技,服務師生或民眾在校園內需要位置指引、多元化導覽、活動資訊的需求。
   

 
主題七 藝術中心APP 視障友善導覽
在視障友善服務導入太和光與众社會企業聯合開發的系統,構建視障者友善博物館雛形。
   
 

 
主題八 車牌辨識通行管理系統
在智慧場域服務導入華電聯 的車牌辨識通行管理系統,為校門每日高達四千車次進出大幅提升管理效能。



智慧綠建築及永續智慧社區觀摩交流參訪活動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主辦單位: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智慧化居住空間產業聯盟
協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
舉辦時間:106年6月28日(三) 下午13:30-16:30 (活動記錄相簿)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105年起推動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示範計畫。該計畫以節能減碳為主軸,應用網路、雲端及物聯網等智慧化技術,考量範場域之特性及使用者需求。在共通平臺上,整合能源、安全防災、健康照護、維護管理及其他智慧生活等項目,提供客製化之整合性、永續性服務,以創造幸福有感生活。
在105年遴選出來的大專院校場域類別中,國立中興大學率先完成該年度計畫內容,展現階段性成果。中興大學在105年度硬體系統建置部分雖不多,但對於軟體開發(行動裝置APP、網頁設計)、計畫執行過程紀錄與資訊整合的人機介面(數據可視化)暨透明公開度則是唯一。透過目前已上線的網頁已可以一窺中興大學整體參與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示範計畫的全貌與進展。另外,中興大學健康步道空氣檢測系統,將感測器蒐集的資料經過整理轉化為可視化的資訊呈現,讓檢閱者一目了然。
本次「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計畫智慧應用技術推廣會」邀請中興大學的計畫主持人、參與技術開發、服務的廠商與執行團隊報告與經驗分享規劃過程、工程技術內容、控制介面現場展示。期使目前刻正參與或規劃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的單位可以相互學習參考,縮短學習曲線。


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計畫智慧應用技術推廣會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計畫中的五大方向發展,重點都是整合了資通訊(ICT)、雲(Cloud)、端(APP)、物聯網(IoT)等技術之創新應用。兩年來執行的智慧照明管理、智慧用電管理、智慧安全管理、智慧場域服務、智慧軟體服務之系統建置規劃,均要求必須提出API開放規格,透過Data Exchange及API Exchange,就能將五大系統有效整合成一個數位生態系統(Digital Ecosystem)。






配合此計畫,本校計資中心編列配合款支援相關網路建設及雲端平台配套措施,包含校園無線網路、校園SDN網路、防火牆、雲端虛擬桌面、網路負載平衡設備、雲端虛擬主機資安防護設備等。


 虛擬主機機箱、伺服器、交換器 



VDI虛擬化桌面軟體授權





無線基地台建設(公共區域)



五大系統有效整合成數位生態系統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路燈是基本建設,為顧及用師生路人車安全及治安需求,不能在照明度或開關時間上打折扣,但也造成大量的能源耗用。傳統的路燈設置方式,以整區或整路的路燈為管理單位,無法分辨單一路燈狀況。加上路燈設置範圍大、位置分散,難以有效管理。路燈故障必須有人發現後通報,管理單位才知道需要維護。當故障路燈位於非重要通道或位於偏遠角落,或是風雨過後大量損壞,通常需要較長時間才會修復。當一整排路燈故障時,往往必須由修繕人員至現場一一測試後才能確認是哪座路燈故障,維護成本高且效率差。本校在假日仍有不少民眾及師生在校內活動,若路燈於假日故障,目前沒有任何有效管理方式可直接讓管理人員知悉,也就無法聯繫維修廠商處理。 

路燈照明耗電量大且涵蓋範圍廣,同時又兼具更重要的安全性問題,是本校欲積極改善之項目。目前校本部的路燈均為LED路燈,共計160盞,除18盞建置時間為2011年,其餘是2010年建置,開關方式均為定時器搭人工調整開燈時間。此計畫第一年執行目標是在現有LED路燈將規劃增設操控模組及一些感測器,搭配後端管理系統達到智慧化管理目標,包括無線監控、主動偵測路燈故障、主動偵測路燈亮度不足、排程及調光、更進一步擇定適當位置之燈桿增設環境監測設備。

「智慧照明管理」之重要性


本校目前僅有一個多年建置的電能管理系統監測學校部份變電站之用電數據,近期則在全區電力變電站裝設多功能收集器、電能管理監控伺服器配電盤、遠距離即時顯示警報模組、遠端操控連線與電力品質分析等,可透過網路通信傳輸與電力監控管理系統,管理各監視點之用電品質及用電量。

然而,整個校區共有124具計費電錶,分佈於71棟大樓的各系所,均屬舊型機械式電錶,每月還是需花費2天時間人工抄錶,人力成本高,亦無法得知每日、每週的用電趨勢,造成各大樓用電管理不易。另外,目前也缺少「建築物能源管理系統(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BEMS)」,無法進行即時的建築物內實際使用能源數據蒐集並進一步加以分析,也就無法建立並選擇最適化的能源使用配置方式。

所以,此計畫首要目標就是建置智慧型數位電錶,降低維運的人力成本,並且能做到更有效的用電狀況統計。但由於約有50顆計費電錶位於戶外,要再鋪設實體網路線恐需開挖馬路,並且會有距離過長、後續維護困難、成本過高等種種問題。所以,這些電表的佈建將會結合LoRa這種低功耗廣域網路技術,以此少量資料且長距離傳輸的絕佳解決方案,在校園內設立一個LoRa基地台即涵蓋整個校園的傳訊。

而系統規劃方向則是朝向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發展,不但能納管智慧電錶,更能透過Modbus/BACnet/LonWorks等工業標準協定,納管各式子系統,如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熱水系統、太陽光電系統、LED路燈、電力系統等範圍,無需多套系統增加人力成本與採購成本,讓此系統成為永續校園能源智慧管理之基石。採用智慧型解決方案將能有三大優點: 一是用於收集並建立即時能耗資料,以利管理人員加以瀏覽,並且利用能源計量資訊進行用電分析;二是用以統計與分析能耗資料,管理人員藉此比對與分析能源使用情形,進而調整能源分配策略,以期提高校園節能成效;三是需量控制與用電規劃,據以制定需量合約電價、用電設備自動化復載/卸載規劃,以及依據用電設備負荷量施以自動卸載或復載,以確保需量不致逾越契約容量。

根據相關研究,建築物若能落實電力節能改善,平均約有15%~20%之節能潛力,不但能有效率的使用電力能源,更可減少電力能源費用支出。而且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電力管理也不再是單點的各別管理,透過網路的連結,不但能建構跨校園建築物的電源管理系統來監控並改善電力消耗,更能確保高效的能源使用。



「智慧用電管理」之重要性


本校設有駐警隊定時巡邏,目前採人工定點巡邏,共24個巡邏點分布於校園各處,時間區間平均為四小時,由一人進行機動巡檢,並無簽到或相關認證作業。

校園內有設置12座緊急報案亭,可以透過緊急對話鈕聯絡駐警隊,駐警隊的電話將響起且電腦螢幕會即時顯示同學所在位置之畫面,駐警隊可透過攝影機了解現場情況,並可利用廣播系統對話。


校園周圍與建築物內普遍建置影像監控系統,分別由校警隊與各管委會來負責管理。全校已建置大約1400支攝影機,影像監控系統分為DVR(Digital Video Recorder)與NVR(Network Video Recorder)等兩種後端儲存與管理架構。校園圍牆邊及停車場周圍的監視攝影機,主要用途是防止機車與腳踏車竊盜,裝設後的失竊率已有明顯降低。各大樓的監視系統由各管委會負責,使用DVR與傳統類比攝影機所組成,管制時間或管制區域有人員異常出入,經常是事後才調閱影像,而無法於第一時間主動通報處理。校園雖有配置安全警衛進行巡邏維護,但往往人力不足導致無法即時監看並掌握校園每一個角落的安全,若有發生校園維安之緊急危險事件,將無法有效防護或安全管理的預防。 

維護校園安全的關鍵,在於當緊急狀況、校安事件發生時,校方是否能及時前往處理,一個完備而高效率的校園救援網絡,除能保障師生安全,也能夠有示警功能,令有心人士知所節制,進而達到預防犯罪之發生。根據本校現況,緊急報案亭效果不彰,校園安全巡邏與安全事件通報流程都有待改進,且目前皆無系統輔助,應積極引進更佳的行動解決方案:快速通報緊急聯絡人、提供安全回家路徑、即時傳送所在位置、巡邏簽到須確實記錄、安全事件能即時通報、通報後能快速進行處理流程、外籍學生須有外語管道溝通以進行通報與求援。

在監視系統方面,此計畫第一階段規劃在圖書館、綜合大樓與社管大樓等頂樓或重要出入口架設雙重電子圍籬與一套CMS中央監控系統。在大樓的頂樓與往頂樓樓梯口內外,加裝具備電子圍籬功能的監視系統,另外使用紅外線感應器,增加判斷的準確度與加設電子圍籬警報系統。當電子圍籬偵測到有人員進入警戒區域,攝影機產生告警事件通知DVR主機,顯示螢幕會跳出訊息與畫面,並有警示燈與蜂鳴器輔助通知現場人員,除此之外,也能夠及時發送訊息通報給校警隊或相關人員的email與手機,爭取第一時間通知與處理時效。
 

「智慧安全管理」之重要性


本校經常是許多校內、校外型演唱或各式各樣講座、研討會、各種職能檢定考試、國家或政府機構公職考試及大慶祝晚會的最佳舉辦場所,因此,人來人往,加上校內教職員工及學生每天出入的龐大交通流量,停車、交通是學校邁向智慧校園迫切改善的重要課題之一。

依學校現行車輛通行管理模式,若能透過自動控制、電腦網路、圖像識別處理、機電一體化等多種智慧化技術,可有效提昇車輛管理自動化的綜合系統以加速進出車輛管理、提供駕駛停車位資訊以達到節省人力、降低成本、降低錯誤、增加效率、節能減碳等目標。


此計畫將推動
以車牌辨識為基礎的車輛通行智慧化管理機制,無需再由駐校警目視判斷管控車輛進出。而洽公無停車證車輛,則由人工收費改由電子票證付款。欲進入校園的車輛可透過停車導引號誌獲知停車場目前的停車狀況,在入口匝道的辨識系統即透過車牌系統辨識車輛身分,記錄進場時間資訊,並依校內區域指示何區有空的停車位。取車離開時可使用多功能查詢電腦(Kiosk),選擇付費方式付清停車費,出口匝道系統透過車牌發現已付費,便自動開啟閘門放行,不用停等即可快速離開,尖峰時間,透過智慧化車輛導引系統,有效分流車輛。

「智慧場域服務」之重要性


無論對於本校師生或校外民眾,在校園內需要位置指引、多元化導覽及活動資訊的需求非常明確。而本校各單位也已經分別建置一些系統,像是人社中心開發的校園人文景點及生態導覽服務APP、總務處開發的校園地理資訊系統、學生事務處網站社團活動宣傳、通識中心的自主學習護照網站、圖書館網站的活動快訊。 

從國外知名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的做法,我們看到這些學校是將校園導覽、校園位置導航、活動資訊整合在同一個APP,完整結合校園生態、景點、校園建築場域之導覽與導航指引介紹,也將校園內的活動資訊做完整彙整,並提供所有活動參與者之活動場地位置導航指引服務。

此計畫將分期開發「校園智慧導覽暨生活管理APP」、校園場域環境iBeacon佈建、建置「域活動整合雲端系統平台」,整個校園規劃更完整的導覽導航服務,包含校園人文及生態景點、校園建築物及場域位置,以及活動資訊地點位置的導航指引,將資訊集中於一個平台,才能讓使用者更方便取得相關資訊。

另外,配合學生事務處積極推動健康樂活校園之政策,將在校園內規劃出一條三公里的健康步道,此計畫配合規劃了分期建置相關系統,第一期預計在健康步道上、黑森林中、中興湖旁、康堤邊、籃球場中佈建兩組的PM2.5感測器及 VOCs感測器以及含氧量與二氧化碳量的感測器,建置數據資料庫,蒐集以上五個地點的空氣品質數據,預計每五分鐘進行一次數據更新,透過RoLa通訊方式將監測資訊傳輸到管理平台。到了第二期就能建立數據分析模型,結合校園APP當PM2.5數據超標時,主動發出警訊給APP使用者。

配合校園健康步道的規劃時程,並待校園iBeacon佈建完成之後,進一步將開發「校園智慧健康管理APP」及線上健康影音平台,藉由微定位與藍芽技術提供更智慧化的健康運動資訊服務,讓使用步道的教職員生及民眾感受到在本校校園運動可做到智慧化運動管理,而且還能更進一步結合營養訊與飲食管理功能,提供全面化的健康管理資訊服務。
 

「智慧軟體服務」之重要性

 
多元智能永續校園建置計畫 © 2016 - Template Designed by Templateism.com | Web Designed By CC.NCHU